鋼盔防護設計 始於一戰士兵湯碗?!
日期:104-07-09對於在戰場上保家衛國的士兵而言,手上的槍枝與頭上的鋼盔,都是密不可分的戰友。鋼盔除了是士兵的防護裝備,也是軍人整體印象的一部分。但是極少人知道,現代鋼盔的雛形,竟是出自一次大戰時,士兵所用的金屬湯碗。
近代戰場上,火器迅速取代了刀劍,冷兵器時代士兵全身笨重的鎧甲以及頭盔,在子彈面前不堪一擊。而能擋住火器攻擊的甲冑,除了厚重到士兵難以負荷,過於高昂的造價也使各國卻步。
因此,到了一戰之前,笨重的鎧甲早已被輕便的新式軍服所取代;而幾乎成為裝飾品的頭盔,則僅為閱兵時美觀而設計,著名的例子是當時德軍的刺錐頭盔。華而不實的設計,讓頭盔成為戰場上「最不實用的裝備」。大戰爆發一年後,各國士兵頭部受傷率的情形嚴重。
退役美軍陸戰隊上尉、軍史專家德爾戴表示,在彈道學的進步以及延遲爆炸裝置的發明下,砲彈在半空中爆炸而形成的「彈片雨」,尤其能在頭、頸以及肩部等脆弱部位產生極大的殺傷力。
當時的戰場上流傳著一個故事:一位法國將領在戰地醫院視察時,發現一名在彈片雨中倖存的士兵,竟然是因為把喝湯用的金屬碗戴在頭上而逃過一劫。雖然故事真實性令人存疑,但也反映出當時花稍的頭盔,防護性遠不及一般湯碗的事實。
因此,法國將領艾德里安在1915年基於巴黎消防隊的頭盔,設計了一款著眼於防護性的「艾德里安頭盔」,後被多國採用。
而美軍鋼盔,則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狄恩的研發下產生。狄恩根據彈道學以及當時士兵容易受傷的部位,設計出美式鋼盔,但研發計畫因大戰結束而中止。
如今,鋼盔仍是士兵在戰場上保命的重要配備,在許多先驅的不斷改良下,也讓鋼盔的防護能力不斷提升。
公佈單位:資圖中心
備 註:
青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