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故宮文物遷存 另種文化抗戰
日期:104-07-08(中央社台北8日電)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國史館舉行國際研討會。學者認為,故宮文物因在抗戰期間的遷移,已和全國人心連結。保存國家重要文物是凝聚全國人心、另一種文化抗戰的表現。
國史館從7日起至9日在圓山大飯店舉辦3天的「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進行第二天的議程。
在「戰時文化」這個主題討論議程中,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鄭永昌和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泰翰以「誓守國寶—日本侵華時期故宮文物之遷移及存護」為題進行報告。
報告中指出,918事變後,文物南遷過程並非順遂無礙,有「在地保存」和「遷地保存」之爭,還有因為上海是租借區,有人反對遷滬保存。
但因為中央、地方和故宮密切配合,南遷順利完成,絕大多數文物分5批運抵上海,等建立南京保存庫,就遷存南京。李泰翰說,蔣中正在文物得以遷至南京起了頗大作用,包括故宮文物保存、南遷路線的決定,都和蔣中正有關。
77事變後,故宮為了保存國粹,先將國寶級文物運出,此為南路;其餘2路則以搶救方式運離南京。
報告指出,文物疏運初期遷移頻繁,抗戰時期故宮在人力、物力都缺乏狀況下,盡力做好防空、防掠、防潮、防火、防蛀、防鼠等防護工作,讓國家文物在艱困環境下可以妥善保存。
兩位學者認為,故宮文物從北平遷出之後,到抗戰勝利長達10餘年,歷經全國多個省份,早已經不單只是與北平一地畫上等號的文物,而是和全國人心連結,播遷過程中讓不同地區的人民緊密合作。
他們並指出,抗戰不只是軍事武器和敵人的正面衝突,保存國家重要文物不被敵軍掠奪或是毀損,更是凝聚全國人心另一種文化抗戰的表現。
公佈單位:資圖中心
備 註:
資料來源:青年日報